当前位置:首页 > 备考辅导 >  串讲资料

2013年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复习笔记(3)

时间:2016-05-06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txj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一.社会再生产。

 

1,含义:再生产就是不断重复和更新的社会生产

 

2,内容:1再生产的内容一是指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即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资料,并又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2再生产的另一个内容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任何生产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条件下进行的,随着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这种生产关系不断地得到维持和发展。

 

3.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4..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二者的关系: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存在密切关系:第一,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进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只能而且必须由简单再生产来提供。第二,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了的再生产总体中,主要的部分是相当于原有生产规模的部分。

 

5.扩大再生产实现方式包括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类型。

 

二者的关系:1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再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来扩大再生产规模。2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二.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1.含义、实质、及保持协调的意义。

 

1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各个环节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的数量表现和对比,就是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

 

2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的实质,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

 

3在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保持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可使社会总劳动得到有效利用,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2.比例关系的类型:

 

综合性比例:即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具有综合性和重大影响的比例关系,如两大布雷的比例,只类和消费的比例。

 

部门之间的比例:包括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与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等。

 

部门内部的比例。

 

地区之间的比例。

 

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比例。如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的比例。

 

三,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1.产业的含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总称。广义的产业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内。

 

2.产业结构的含义:首先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生产部门之间及其分部门之间的组合构成状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同样,广义的产业结构,包括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构成在内。

 

3.狭义的产业结构的类型4种:两大部类产业结构,农重轻产业结构,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广义的产业结构类型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综合起来加以考察,通常划分为三次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结构。一般说来,第一产业是农业,二工业和建筑业,三是除一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总的来说,呈现出逐步优化升级,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进的趋势。

 

1两大部类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制造消费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制造生产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2农重轻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农业比重逐渐下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工业中的轻工业比重逐渐下降,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

 

3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传统产业逐步被新兴产业所替代,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4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日趋发展。

 

5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量的变化。

 

 2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质量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贫困落后状态的减少和消除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质的变化。

 

 3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其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之,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和联系

 

  1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分部门和行业的所有企业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2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总合,就是社会总产值。

 

  3国民收入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所剩余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的价值形式是在一年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总和。

 

  4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0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我国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国民收入加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再加上各个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税金等纯收入的价值。

 

  5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国外净要素收入后的最终产品价值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3.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因素

 

  1劳动者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2科学技术及其应用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5自然条件6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7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五.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速度的涵义、意义,及衡量标准。

 

1经济增长速度就是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

 

2任何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础。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为零或负增长,社会就很难取得进步。

 

3它通常以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和衡量。

 

六.经济增长方式

 

1经济增长方式的划分依据是,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相应地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2粗放型是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即单纯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3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即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4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逐步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本文由无忧教育网编辑,转摘请注明

上一篇:2013年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复习笔记(2) 下一篇:2013年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复习笔记(4)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培训项目

今日焦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