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 > 考试大纲

2012年福建“社会问题”自考复习大纲一

时间:2016-05-06 来源:无忧自考网 责任编辑:txj

  《社会问题》自考教育是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来阐述和介绍社会问题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分析社会问题的各个领域、各种表现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社会问题的研究将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必需的社会知识,也为社会决策、社会规划和社会管理提供科学基础。学习本课程有助于政治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公民自觉地、科学地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为提高工作效率、建设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了贡献。

  根据本大纲的要求编写的《社会问题》自学考试教材,是指定必读书目。自学考生应系统阅读这本教材,同时也可选读其他有关教材和书籍。必须按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范围,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各章节之间的内在关系,努力做到融会贯通,并自觉联系实际,加强对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理解。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II、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社会问题概述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社会问题的定义,界定社会问题的三个方面,界定社会问题的要素,了解有关学者对社会问题的不同界定,界定社会问题的过程,社会问题的特征,社会问题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利用社会问题的有关理论知识来认识我国目前社会所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界定

  (一)社会问题的涵义

  社会问题指的是凡是扰乱社会正常运行,妨碍社会进步与发展,影响社会成员共同生活,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社会失调现象

  (二)社会问题界定的要素

  公认的社会问题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四个要素:

  1、客观性

  2、主观性

  3、社会性

  4、道德性

  (三)社会问题界定的过程

  社会问题的认定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受损群体的不满

  2、敏感群体的呼唤

  3、舆论群体的宣扬

  4、社会公众的接受

  5、权力集团的认可

  6、解决社会问题的开始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特征与类型

  (一)社会问题的一般性特征

  1、普遍性

  2、客观性

  3、复杂性

  4、社会性

  (二)社会问题的特殊性特征

  1、时代性

  2、民族性

  3、群差性

  (三)社会问题的类型

  第三节  社会问题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社会问题与社会学关系

  1、传统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社会问题

  2、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主要理论库

  3、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

  (二)社会问题与社会工作

  (三)社会问题与政治学的关系

  (四)社会问题与经济学的关系

  (五)在社会问题上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当前我国主要的社会问题

  (一)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二)当前我国社会问题的主要特点

  1、交错性   2、伴生性  3、复杂性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问题的界定

  2、社会问题的特征与类型

  3、社会问题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当前我国主要的社会问题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问题的界定

  1、识记:(1)社会问题的科学定义;(2)界定社会问题的三个方面;(3)界定社会问题的要素。

  2、领会:(1)社会问题的社会性;(2)社会问题和社会学的关系。

  3、应用: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

  (二)社会问题的特征与类型

  1、识记:(1)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2)社会问题的特殊性特征。

  2、领会:(1)社会问题的普遍性;(2)社会问题的客观性;(3)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3、应用:(1)社会问题的类型;(2)社会问题是具有共同性的社会现象。

  (三)社会问题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识记:社会问题与社会学的关系。

  2、领会:(1)社会问题与社会工作;(2)社会问题与政治学的关系;(3)社会问题与经济学的关系。

  3、应用:在社会问题上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四)当前我国主要的社会问题

  1、识记:当前我国社会问题的主要特点。

  2、领会:(1)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2)社会结构的含义。

  第二章 社会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了解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论和具体的方法,认识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方针与原则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一)功能主义的观点

  1、社会病态论

  2、社会解组论

  3、亚文化论

  (二)冲突理论的成因论

  1、价值冲突论

  2、群体冲突论

  3、阶级冲突论

  (三)生物社会论的成因论

  (四)标签理论的成因论

  (五)其他关于社会问题较有影响的理论

  1、经济制度论

  2、综合要素论

  第二节  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论与方法

  (一)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论

  1、透视性观点

  2、整体性观点

  3、群体性观点

  4、客观性观点

  (二)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

  1、收集社会问题信息的方法

  (1)全面调查

  (2)重点调查

  (3)抽样调查

  (4)个案调查

  (5)观察法

  (6)社区考察法

  (7)实验法

  2、分析资料的方法

  (1)统计法

  (2)比较法

  (3)文献法

  第三节  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

  (一)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方针

  1、坚持国家、社会和群众三方面相结合的方针

  2、坚持物质援助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针

  3、坚持整体协调、综合治理的方针

  (二)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

  1、规律性原则

  2、规范性原则

  3、公众性原则

  4、效益性原则

  5、进步性原则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2、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论与方法

  3、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1、识记:(1)社会病态论;(2)社会解组的三种方式。

  2、领会:(1)亚文化论;(2)冲突理论的成因论。

  3、应用:(1)标签理论的成因论;(2)经济制度论 ;(3)综合要素论。

  (二)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论与方法

  1、识记:(1)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论;(2)收集社会问题信息的方法。

  2、领会:(1)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2)观察法的分类。

  (三)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

  1、识记:(1)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方针;(2)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

  2、领会:(1)规范性原则;(2)效益性原则。

  3、应用:(1)进步性原则;(2)规律性原则。

  第三章 环境问题

  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的实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了解全球环境问题的发展历程以及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认识全球环境问题和中国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并清楚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环境问题概述

  (一)环境及环境问题

  1、环境的涵义

  2、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经济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影响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行,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的现象

  (二)环境问题的发展历程

  1、古代农业社会

  2、近代工业社会

  3、现代信息社会

  (三)全球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全球环境问题

  (一)气候变迁趋于恶化

  (二)臭氧层遭破坏

  (三)生物多样性自考教育锐减

上一篇:2012年福建“社会问题”自考复习大纲二 下一篇:2012年福建“社会工作实务”自考复习大纲三

培训项目

今日焦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