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 > 考试大纲

2012年福建“社会心理学(一)”自考复习提纲二

时间:2016-05-06 来源:无忧自考网 责任编辑:txj

  第三节 影响社会自考教育认知的因素

  (一)认知者自身的因素

  1、原有经验

  2、价值观念

  3、情感状态

  4、认知偏差

  (二)认知对象因素

  1、魅力

  2、知名度

  3、自我表演

  第四节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一)归因与归因理论

  (二)海德的素朴心理学

  (三)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四)凯利的三维说

  (五)归因错误和偏差

  1、过高估计内在因素

  2、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歧

  3、忽视一致性信息

  4、自我防御性归因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认知及其特征

  2、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

  3、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4、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认知及其特征

  1、识记:社会认知。

  2、领会:社会认知的特征。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

  1、识记:(1)仪表的认知;(2)表情的认知。

  2、领会:(1)对他人性格的认知;(2)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识记:(1)原有经验;(2)情感状态;(3)价值观念;(4)认知偏差。

  2、领会:(1)晕轮效应;(2)首因效应 ;(3)近因效应。

  3、应用:认知偏差的表现。

  (四)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1、识记:(1)归因; (2)归因理论。

  2、领会:(1)海德的素朴心理学; (2)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3、应用:(1)三维归因理论;(2)归因错误与偏差。

  第六章  社会动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能熟练掌握动机的概念、侵犯动机的概念、利他动机和利他行为的概念,了解有关于动机产生原因的先天后天之辩的相关理论,理解挫折-侵犯理论的理论观点、亲和行为以及中国文化中有关于“报恩”的文化传统。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动机理论

  (一)内驱力、需要与动机

  (二)本能论

  (三)非本能论解释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强化理论

  3、归因理论

  第二节 侵犯动机

  (一)侵犯概念的确定

  (二)侵犯:先天与后天之辩

  (三)侵犯的消除及其控制

  第三节 亲和与利他动机

  (一)恐惧与亲合

  (二)利他主义和亲社会行为

  (三)施助与报恩

  三、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动机理论

  (二)侵犯动机

  (三)亲和与利他动机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动机理论

  1、识记:(1)内驱力;(2)动机。

  2、领会:(1)生理内驱力;(2)需要产生的前提;(3)麦独孤的本能论;(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5)强化理论。

  3、应用:试述强化理论与班杜拉的自我强化论。

  (二)侵犯动机

  1、识记:(1)侵犯概念;(2)侵犯的特征;(3)挫折-侵犯理论。

  2、领会:(1)班杜拉对侵犯界定的优点;(2)先天论与后天论者对于侵犯产生的观点。

  3、应用:(1)有关侵犯动机的几种理论;(2)有关消除侵犯行为的几种观点。

  (三)亲和与利他动机

  1、识记:(1)利他主义;(2)亲社会行为;(3)“报”的特征。

  2、领会:(1)亲合动机;(2)亲合和依赖的联系与区别;(3)“旁观者效果”产生的原因;(4)中国人助人行为的特征。

  3、应用:(1)人与动物的利他行为;(2)中国人助人行为的特点和西方人的区别。

  第七章 社会态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社会态度的定义、社会态度所包含的内容、社会态度的特征、社会态度的构成要素,了解社会态度和价值、信念的区别与联系,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以及态度形成和改变的主客观条件,熟悉态度测量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1、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2、态度的基本特征

  (1)态度的社会性

  (2)态度的主观经验性

  (3)态度的持久性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三)态度、价值与信念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测评

  (一)量表法

  1、总加量表法

  2、语义差异量表

  (二)问卷法

  (三)投射法

  (四)行为观察法

  (五)生理反应法

  第三节 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社会态度的形成

  1、服从

  2、同化

  3、内化

  (二)社会态度的转变

  1、说服宣传

  2、积极参加活动

  3、团体规定

  (三)社会态度转变与逆反心理

  (四)社会态度转变的主客观条件

  1、客观条件

  2、主观条件

  (1)自尊心

  (2)权威主义倾向

  (3)智力

  (4)需要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态度概述

  2、社会态度的测评

  3、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四、考核要求

  (一)社会态度概述

  1、识记:(1)态度的定义及其内容;(2)社会态度的基本特征;(3)态度的构成要素。

  2、领会:态度、价值与信念的联系与区别 、

  (二)社会态度的测评

  1、识记:(1)总加量表法;(2)语义差异量表。

  2、领会:(1)问卷法;(2)投射法;(3)行为观察法;(4)生理反应法。

  3、应用:比较总加量表法与语义差异量表法。

  (三)、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识记:(1)服从;(2)内化;(3)同化;(4)逆反心理。

  2、领会:(1)社会态度转变的方法;(2)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因素。

  3、应用:社会态度转变的主客观条件。

  第八章 社会沟通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社会沟通的概念及其特征,正式沟通网络和非正式沟通网络的四种网络结构形式及其特点,了解语言在社会沟通中的作用与地位,明白语言产生、发展的各个阶段,认识在社会沟通过程中,其他沟通方式的特点、作用与发挥作用的方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人类交流的工具:社会沟通

  (一)社会沟通概念及其特点

  1、社会沟通的概念

  社会沟通是指社会交往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和经过组织的人群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活动。

  2、社会沟通的基本特点

  (1)社会沟通的双方均为主体

  (2)社会沟通能够调整沟通双方的关系

  (3)社会沟通需要沟通双方具备统一的或者大致相同的符号系统

  (4)在社会沟通过程中,完全特殊的沟通障碍有可能产生于社会沟

  通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沟通者心理因素或者是文化因素

  (二)沟通网络与特点

  1、社会沟通的网络

  2、社会沟通网络的类型

  (1)正式社会沟通网络

  (2)非正式沟通网络

  (三)沟通与社会交流

  第二节 语言沟通

  (一)人类语言的起源

  人们对人类语言的研究在理论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嬗变:

  1、神人之争阶段

  2、心理学阶段

  3、社会学阶段

  4、古人类学阶段

  (二)人类语言的获得机制

  (三)语言的沟通功能

  (四)语言、思维和文化

  (五)暗语

  暗语主要有以下功能:

  1、自卫功能

  2、保密功能

  3、组织功能

  4、感情强化功能

  第三节 非语言沟通

  (一)身势学和动态姿势

  (二)近体学与静态姿势

  (三)辅助语言和类语言

  三、考核知识点

  1、人类交流的工具:社会沟通

  2、语言沟通

  3、非语言沟通

  四、考核要求

  (一)人类交流的工具:社会沟通

  1、识记:(1)正式沟通网络的四种类型;(2)非正式沟通网络的四种网络结构形式;(3)人类沟通的本质;(4)人际沟通的媒介;(5)沟通的涵义。

  2、领会:(1)沟通的基本特点;(2)沟通网络的定义;(3)非正式沟通网络与正式沟通网络的区别。

  3、应用:社会沟通从不同角度和标准划分的类型。

  (二)语言沟通

  1、识记:(1)语言起源的四个阶段;(2)语言的两个基本功能。

  2、领会:(1)语言的定义;(2)强化理论的语言习得说;(3)“转换一生成”学说;(4)语言、思维与文化之间的关系;(5)暗语的定义。

  3、应用:暗语的功能。

  (三)非语言沟通

  1、识记:(1)对人际交往的距离有影响的文化习惯因素;(2)导致目光接触社会意义改变的因素

  2、领会:(1)伯德惠斯戴尔的“身势学”的理论要点;(2)辅助语言及类语言的含义;(3)身势学的种类;(4)手势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

  3、应用:目光接触的主要用途。

  第九章 社会群体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掌握社会群体,群体的形成原因,社会群体的特征,社会群体的分类,横向结构,纵向结构,群体的规模,群体成员的相互关系,社会测量学,社群图,人情、人伦、人缘,社会互动,日常生活方法论,现代交换理论,合作,竞争,冲突,调适,冲突的五种方式,冲突调适的五种方式,了解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志愿群体和非志愿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群体规范,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群体压力,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莫里诺的社会成员关系测量,人际关系的形成规律,缘的社会功能,合作的条件,直接合作,无分工合作,结构性合作,积极的竞争方法,消极的竞争方法,冲突与竞争的区别,马克思恩格斯的冲突观,达伦多夫的冲突观。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

  (二)社会群体的形成因素

  (三)社会群体特征

  1、社会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

  2、社会群体成员具有相同的对群体的归属感

  3、社会群体有自己群体的目标和约束群体成员的规则

  (四)社会群体的分类

  1、内群体与外群体

  2、志愿群体与非志愿群体

  3、参照群体与隶属群体

  4、首属群体和次属自考教育群体

  5、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上一篇:2012年福建“社会心理学(一)”自考复习提纲三 下一篇:2012年福建“社会心理学(一)”自考复习提纲一

培训项目

今日焦点

返回顶部